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运用新技术发展现代智慧农业,着力打造布局优、规模大、效益高的蔬菜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11月初,古饶镇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内,工人正在采摘头茬西红柿。李鑫摄(人民视觉)
熏黑的老虎灶、浸透茶色的茶壶、缺棱少角的八仙桌……走进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座千年古镇内,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茶香氤氲、人声鼎沸。
当地不产茶,为何有饮茶传统?多年来,濉溪县深挖临涣古镇饮茶的起源。原来,这里毗邻运河、商贸繁华,南来北往的旅客带来了饮茶之风,饮用的多是茶梗,并称之为“棒棒茶”,茶客们习惯端着大碗茶说事评理解纠纷。后来,临涣镇将“饮茶议事”的民间调解文化连同古镇一起原汁原味地保护起来,为此设立专门的协会。
2024年3月29日,淮北大鼓艺人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沈家大院茶馆为茶客表演。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大鼓一敲开了言,我给客官唱一段……”临涣古镇内,时常响起嘹亮的淮北大鼓说书声。一出《临涣茶馆》在保留传统鼓书表演形式的同时,创新融合民乐伴奏等表现形式,生动呈现饮茶议事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当地还通过设立“棒棒茶”文化节,借助微电影、乡村小喇叭等多种渠道,弘扬这一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据濉溪县司法局局长孟凡明介绍,近年来临涣古镇饮茶议事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全镇茶馆已增至20余家,每年的茶客中有约四分之一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经泡耐品,“棒棒茶”如此,“和”文化亦是如此。今年以来,桐城市、黟县、濉溪县等多个安徽小城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文旅融合,人们为“和”而来,细细品味。
这是2021年12月1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拍摄的临涣茶馆调委会。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临涣镇探索化茶室为调解室,帮助百姓调解婚约财产纠纷、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等。“茶客们一起评议,结果更让当事人信服。”“一杯茶”调解法发起人、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说。
小茶馆事前“促和谐”,事后“解矛盾”。淮北市调动各方力量入驻茶馆,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成立法庭“和谐茶室”、派出所“平安茶室”、人大“谈心室”、政协“连心茶室”等。
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已有2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73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长,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近日,面对光伏反向上送功率超过全市用电需求对电网安全运作带来的风险挑战,国网淮北供电公司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调用储能参与调峰,确保了电网平稳运行。
“安徽淮北市新能源已呈现装机规模快速地发展、低压并网比重提升发展格局,电网安全运作面临一定挑战。”该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朱嫔嫔表示,2024年以来,已调用储能参与调峰73次,消纳新能源电量57.6万千瓦时。其中,淮北谭家变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站率先针对储能装置实现与省地调主站自动发电控制联调,这给储能参与区域电网调峰开了个好头。
11月5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街道总工会在供电社区工会驿站向环卫工、外卖员、建筑工等户外劳动者送上保温杯、手套、护手霜等过冬物品。
寒冬将近,淮北市各级工会在工会驿站内配齐饮水机、微波炉、空调、急救箱等设备的同时,还准备了姜茶、保暖贴等防寒保暖物品。 (通讯员 张锋 摄)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如今都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能够挣钱的农业新赛道。在安徽省淮北市,慢慢的变多的新农人正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写好特色“文章”。
说到水蛭,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吸血虫”,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蚂蟥,它们生活繁殖在淡水区域。然而就是这种谈论起来令人起“鸡皮疙瘩”的软体动物,却被烈山区的一对兄弟日夜守护、精心养殖并卖出高价,兄弟俩另辟蹊径蹚出一条致富路。
走进古饶镇南园村产业园水蛭养殖工坊内,只见一排排饲养水池排列整齐,水池内一只只水蛭或贴在池边休憩,或不停游走寻找食物。工坊负责人韩凯、韩震两兄弟正带着家人和工人打捞水蛭。
“俺俩这些年一直从事水产养殖,近五年才开始养水蛭。”弟弟韩震介绍,工坊内养殖的水蛭品种与野生水蛭不同,学名为宽体金线蛭,虽会附着在人体爬行,但并不吸血。他和记者说,人工养殖的水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主要用途是提取水蛭素,由水蛭素制作的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拥有良好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经济收益,可谓“软黄金”。
“这几年,随着中药市场的逐步扩大,养殖水蛭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哥哥韩凯补充道,投资建设的水蛭工坊,是今年刚刚在南园村郝集庄的产业园内建成的。“这地方的地表水和土壤比曾经的养殖基地要适宜水蛭培育。”韩凯说,养殖工坊占地20多亩,建设300余个水箱,每个水池养殖约40公斤。“主要销售水蛭鲜货,今年目前的价格是每斤8元,我们把水蛭风干,等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再抛。”韩震介绍,每年从3月底育苗开始,到9月底开始销售,再到11月前后销售完毕,整整要忙碌半年多的时间。
“这些大棚都是合作社为发展产业而建,其中有3个大棚养的是白玉蜗牛。”在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产业基地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修设和记者说,该村在外地考察过后,积极谋划蜗牛养殖项目,并于2021年开始饲养蜗牛。为了推动蜗牛养殖,王堰村成立了刘桥振兴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加入合作社,并带动村民纷纷以资金或土地形式入股。
“村集体占合作社20%的股份,其余全是村民持股。其中,60户村民以资金入股,58户以土地入股。”王修设说,去年通过饲养蜗牛,全村收入20多万元。实践证明养蜗牛能赚钱后,村民的干劲儿更足了。合作社顺势而为,又做起了蜗牛苗、蜗牛酱产业。
受合作社发展蜗牛产业的影响,村民赵永祥等人也走上了养殖蜗牛之路。赵永祥流转20亩土地养殖蜗牛,挣了10多万元。如今又扩大了养殖规模。
2022年4月,淮北市成功申报第一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起“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的改革任务。该市就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出台试验方案,在23个镇(涉农街道、园区)全方面开展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工作,大力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型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置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社等5类合作社。
“养蜗牛繁殖快,收益快。我家4亩土地入股,一亩地有800元钱流转收入,加上我在社里头打工,帮助喂喂蜗牛打扫卫生,一个月还有2000元钱的工资,又是股东又是员工。”忙碌着的合作社社员王友增不忘跟大伙介绍合作社的好处。
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的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内,一座现代化智慧循环水养殖温室映入眼帘。走进温室内,昭和、绯写、红白、大政……近70种纯进口锦鲤摇曳身姿,一池绚丽,让人赏心悦目。
锦鲤,一种高档观赏鱼,有着“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象征着富贵、吉祥、健康和幸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在郭王村开建,占地64亩,总投资约5000万元,一期投资约2600万元,是目前安徽省内建设标准最高、硬件设施顶级规模的一家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目前,产业园中已储备锦鲤1.7万多尾。
“我们这最贵的一条锦鲤大约在50万元,普通的一般在两三百元一条,今年预计实现1000万元的出售的收益。”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产业园内最高等级的锦鲤一般卖给北上广深的企业客户以及一些锦鲤爱好者,中等偏上的出口到韩国、东南亚等地。精品锦鲤一尾难求,导致价格水涨船高,常在各种锦鲤拍卖会中拍出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高价。
“90后”王子政是淮北市丰锦观赏鱼有限公司总经理。与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不一样的是,他养殖的锦鲤已经实现品种自繁自育。“我们通过进口种鱼与我们国内的优质鲤鱼杂交培育了自己的优质锦鲤品种。”他坦言,带着自己培育出来的锦鲤去全国各地比赛成为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从小就喜欢养鱼,所以最终选择了锦鲤养殖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个行业比较窄,了解的人还不多。但这个行业在日本已发展了100多年,我们国内才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很大。现在喜爱锦鲤的国内消费者慢慢的变多,我们从以前的线下渠道销售扩展到线上销售,不同品相的锦鲤价格不等,一条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再到几十万元都有,目前效益还不错。”王子政说道。
AI商用服务机器人、AGV自动搬运工业机器人、AI软体机械手……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的安徽果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展厅内摆放着机器产品和机器人编程课程案例,这是公司青年科研团队多年来的成果。
这家淮北市重点招商引智企业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85后淮北籍博士刘阳创办,以软体机器手臂研究为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公司联合发起人之一刘珂回忆,2016年刚创立时,公司只有两间办公室,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试错。多年来,在共青团等部门协调帮助下,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最终在机器人编程师资和课程开发、人工智能科创科普、场景服务机器人打造等方面发力,吸引更多本土青年人才加入团队。
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近年来,淮北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厚植“淮才必遇”“淮才优遇”沃土,全力打造“引育留用”人才发展生态,引导各领域青年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提供澎湃动能。
除了在城市里打拼的科创青年,在淮北,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的青年人也慢慢变得多。
家乡在皖北的曹建强就是这里面的一员。“日出而作,耕田而食”是曹建强向往的田园生活,从大学外语专业跨界做有机农业,他用12年时间打造了千亩生态农业基地。2012年曹建强辞职来到杜集区石台镇承包千亩荒山探索养殖,经过政府部门协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曹建强集思广益,在农场尝试柏籽鸡生态循环养殖,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农业附加值。目前,农场已拥有柏籽鸡、柏籽鸡蛋、青山羊、黑毛猪等品类,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每年带动村民就业80余人。
一座城市发展进程的另一面,是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与民生守护,青年同样参与其中。
一段时间以来,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司法所95后司法助理员李婉春往来于村居、茶馆,为申请调解的村民排忧解难。她从事矛盾纠纷调解已有7年时间。今年9月,李婉春和80后调解员孙作成共同完成一起兄弟俩关于土地利益的纠纷调解。“哥哥多年外出务工,弟弟在家替哥哥耕种土地,后来二人发生矛盾。我们先后入户3次,提出二人都满意的调解方案,引导兄弟二人相互谅解,感激对方对家庭的付出。”
孙作成介绍,当事人申请调解后,调解员要走访收集当事人信息,再前往茶馆以茶为媒,进行评理和调解。“我们不仅是倾听者,要讲透法律和政策,还要讲情、讲理、讲证据、讲村规民约,帮当事人换位思考、解开心结。”
临涣镇内分布众多茶馆,平日里,百姓们一起喝茶、听大鼓、聊家常,调解员也借此机会进行调解。这就是历经10余年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孙作成说,眼下,退伍军人、街嫂、乡村小喇叭志愿者、年轻村干部、律师等群体都参与调解,遇到不懂的政策或法律问题,年轻人相互请教、共同成长。
采访中,不少青年提到,在助力淮北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淮北市委、市政府提供多元政策支持,为青年干事创业营造氛围、提供助力。
今年10月17日是首个“淮北人才日”,当天前后,淮北共青团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长三角地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招才引智高校行、“青年人才工作站”挂牌、“科技小院”落地及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等活动。
去年以来,团淮北市委联合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打造“淮青驿站”平台,该平台已入驻吉林大学等8所省内外高校、1家商会、1家驻外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此外,淮北还建成市、县两级“青年人才驿站”3家,为来淮求职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青年人才驿站”受理入住申请3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市委、市政府针对部分优秀人才外流现象,出台《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实施办法(试行)》,通过财政资金为全职在淮北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年度缴存储备金。其中,对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按照每年50万元至300万元标准缴存;对能直接驱动淮北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殊人才,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确定缴存金额。
“高层次人才在淮北市全职工作满5年,可提取账户总额30%,退休后可一次性领取余额。”在淮北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定期缴存、延期兑付”的方式,既让高层次人才有甜头、后备人才有奔头,也能缓解短期财政支出压力。“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用心用情留住优秀青年人才。”截至2023年年底,淮北市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达到1.08万人,较2017年增长4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小店项目’为我们店拍摄的宣传片特别高大上,视频质量高、内容抓人眼球。现在店铺准备扩容,没有网络宣传是不行的,之前也咨询过拍摄公司,对我们个体户而言,宣传视频价格高,不得不放弃。”11月27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张奶奶米酒汤圆”店铺青年主理人刘辉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
刘辉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形象宣传片”,3分34秒的时长浓缩了他12年创业经历。他2010年从部队转业后返乡,继承母亲的食品手艺,两年后开始经营米酒汤圆店,顾客主要为年轻人。今年4月,他在濉溪古城石板街开了新店,眼下正打算扩店经营并加大宣传,但面临资金紧张等难题。
他口中提到的“小店项目”是淮北市、濉溪县共青团联合上海信也科技发起“好样的小店”专项公益助力计划,为具有公益、文化传播属性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小微公司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推广宣传、店面改造、资格申请等帮扶。
项目第一阶段将免费拍摄8期青年小店宣传视频,帮助小店引流,现已拍完4期。第二阶段将举办青年小店沙龙等活动。
濉溪古城文化渊源深厚,是濉溪重点商圈之一。2023年7月,濉溪县入选安徽省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试点。濉溪县委、县政府依托濉溪古城打造城市青年友好场景,将青年就业创业、教育、理论提升、文旅消费等元素融合其中。
古城客流量高峰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偏向于夜间消费,且年轻消费者所占比例慢慢的升高。今年9月,团濉溪县委、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决定在古城置办青年集市。经过摸排青年文旅需求、协调选址、主理人招商、预热宣传等工作,最终30余名青年主理人入驻集市,涵盖手作饰品、中药养生、美食小吃等业态。
前不久,游客赵女士在中医摊位体验针灸后表示:“平时工作中长时间看电脑,颈椎经常酸痛,逛古城时,看到有青年中医集市就前来体验。集市中,特色的中药奶茶、拯救‘脆皮青年’标语符合当下青年的生活方式。”
“我个人非常喜爱捷克珠、菩提子等首饰,一直想和更多年轻人分享爱好。在小红书看到青年集市招募主理人,立刻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认识了一群爱好相同的青年。”“希末手作”摊位主理人吕美琪说。
她还观察到,濉溪县经开区、新经济产业园的岗位招聘也走进古城,青年们前往咨询了解,为古城带来了“喧嚣”和青春气息。
濉溪古城是淮北市重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除了“青年集市”主理人之外,还有一群“原住民”。银楼、银饰、香包布艺、剪纸、泥塑等众多民俗技艺在此经营发展,其中不乏从老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青年,成为“老铺子”的“新主人”。
近日,“小店项目”拍摄组来到古城石板街一家拓印小店“榕宝阁”。29岁的朱厚强是小店“掌门人”,总是身着麻衣品茗,每天整理着很多类型的拓片。
“我喜欢钻研拓印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小小的拓片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谈及拓印,29岁的朱厚强如数家珍,每一个拓片的内容、来源、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
他的店铺面积180平方米,客户多是大学生及外地亲子游客。他认真思考过店铺未来的规划——将青少年研学作为重点方向之一,让青少年通过接触拓印提升动手能力、了解历史文化。
像榕宝阁一样的青年小店在濉溪古城还有很多。老德兴银楼、杨家香包、宗式剪纸等小店都处在新老传承交接中,需要更加多的关注量和客流量,以及交流学习平台。
10月26日,一场主题为“数字织梦 非遗新生”的青年沙龙在古城石板街举办,60余名非遗传承人、青年非遗小店主理人及创业青年聆听行业专家和前辈分享青春故事。在不远处的古睢书院老房子里,濉溪县青年人才交流和夜校活动也常态化开展,与漆扇、香囊、银饰等相关的课程轮番呈现。
“去古城上青年夜校”已成为濉溪青年下班之后的重要选择。老德兴银楼是安徽省第四批老字号、淮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家族第四代技艺传承人刘飞是青年夜校的常客。
“我从学校毕业后入伍从军,服役期间,爷爷对我表达了他年事已高,想让我传承祖辈手艺的想法。服役期满后,我选择回乡,学习手艺的过程十分辛苦,创业的过程也有许多波折。”刘飞认为,人的一生和制银饰、银器一样,是复杂且曲折的过程,从块状银子到精美银饰要经历十几道工序,越是繁复的美感越需要一些时间的锤炼。青年也一样,想要无憾的人生,就要经过岁月的打磨。
“我平时也经常刷抖音、小红书,却不知道怎么样利用这一些平台将小店的账号做大做强,夜校嘉宾给出的建议很有实践价值。”刘飞感慨,夜校活动为传统银饰铸造青年提供了交流平台,自己不仅将优秀技艺带到青年中去,也结交了新朋友。
据了解,濉溪古城已经涵盖青年运动史陈列馆、青年集市、青年主理人小店、青年之家等众多功能区域。
濉溪青年运动史陈列馆于2022年5月对外开放,通过文物资料和图片,展示一代代濉溪青年用青春和热写建设濉溪的青年运动史,已接待群众两万余人次。
如今,慢慢的变多古城青年讲解员、返乡大学生主动要求担任陈列馆讲解员,淮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乙恣菡就是这里面一员。她希望了解家乡的历史,锻炼口才和讲解能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周开济)
由他担任总经理的淮北银邦,正处在设备调试关键期,“计划明年投产,全年生产铝热传输材料10万吨。”张秀清告诉“聊时局”,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量将达35万吨。35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在细致划分领域,这一规模位列全国前3。
产业要养,要像养娃娃那样养产业——这是淮北各级各部门的共识。从江苏无锡引进银邦股份,就是淮北涵养产业的缩影。
近年来,淮北立足“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有限聚焦、久久为功。这个聚焦点,是拥有多年历史、雄厚基础的铝基产业。银邦股份,是这一产业佼佼者。
淮北银邦即将生产的铝热传输材料,应用广泛。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冷却所需的水冷板,用的就是这种材料。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在20公斤到30公斤。”张秀清说,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相关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无锡总部的产量供不应求。“2023年,出于对淮北铝基产业基础,以及区位、营商环境等的看好,我们落子于此。”
对于银邦而言,淮北工厂的规划产能超过无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银邦”,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
之于淮北,银邦产品在新能源市场的广泛使用,拓宽了当地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的应用场景。同时,项目的百亿产值,加速了全市铝基产业迈向“千亿级”的进程。
“目前,淮北拥有规上产业链企业近百家,基本形成陶铝新材料、铝基新材料、铝加工产品、再生铝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全市铝产品加工能力近200万吨。”日前,在一场投资环境分享会上,淮北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王莉如是说。
2023年,淮北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9%,位居全省第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4.1%。
“乍看上去,淮北GDP增速表现一般,但这是在连年的减煤任务影响GDP增速背景下取得的。”一位区域经济研究学者形象地比喻道,在GDP竞速赛中,一煤独大的淮北,起跑线就比其他选手靠后,实现上述增速实属不易。“这其中,咬定铝基不放松的定力,功不可没。”
见到石晴时,她正与海外客户视频沟通技术方案。不久前,工信部公布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她创办的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我们主要为各类带式输送机配套,在这个赛道,评上‘小巨人’的凤毛麟角。”
获此殊荣,关键靠创新。石晴举例道,企业研制的智能除尘全密封导料系统,能够有效处理石料、煤炭等输送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在环保要求趋严的今天,装置广受好评。
发力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党委政府支持。“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与合工大、安工大等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并设立合肥办事处,用于研发和发展国际电商。”石晴透露,企业正向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发起冲刺,持续提高“含科量”“含金量”。
2023年,淮北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3家,实施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制造业企业227家。
在学习多座先发城市经验后,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常军娣发展旅游的思路更加清晰。“我们将用好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进一步挖掘、丰富包括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古镇文化、茶俗文化、酒文化在内的大运河文化。同时,围绕曾经的煤厂、电厂、纺织厂、印染厂、酒厂等工业遗存,创造现代表达。”
开放视野,还体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全国性行业会议、论坛落户淮北。11月初,2024中国(濉溪)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在淮北举行,现场共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约45亿元。
再比方说,用心用情用力呵护企业成长。“在淮北建厂后,我们所在的杜集区高岳街道主动提供应用场景。”走进安徽电谷电子有限公司,一款集成路灯、宣传、充电、定位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格外吸睛。“对我们这样致力于LED创新应用的企业来说,应用场景的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优化部门作风——让工作不达标的单位挂“黑旗”,并授予“蜗牛奖”;提升干部能力——2020年8月以来,先后选派392人赴沪苏浙跟班学习,每批次3—6个月,均以年轻干部为主。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产业涵养成效有目共睹。去年,淮北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居全省第1位。
在建设美好淮北,助力皖北全面振兴、安徽“三地一区”打造的征程上,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谈及涵养产业特别是铝基产业时,汪华东对记者说,淮北正巩固陶铝新材料优势地位,支持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向特色铝箔、高端铝材产业延伸,“不断培育壮大这一新兴起的产业。”(人民网记者:陈浩)
金秋时节,走进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一座布局钢材功能区、集装箱功能区、商贸服务区等5大功能板块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产业园初具规模。这里原是煤炭老矿区,经过盘活和开发,矿区“变身”中转集散区。
如何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近年来,淮北市抓住突破口,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战略定位,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在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仓库内,行车正在不断装卸货物,一摞摞来自芜湖的钢筋分类码放整齐。今年7月初,该产业园就已具备运营条件,并开通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
随着煤矿关闭退出,矿区土地、厂房、铁路线等资产大量闲置,淮北矿业集团在原“石台煤矿”旧址上投资建设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有效盘活了石台矿闲置土地、房屋建筑和铁路专用线等既有设施,成为资源枯竭地区与国有企业合作发展的“转型新样板”。
“目前,已开展粮食中转业务约10000吨,钢材中转业务约6000吨。”物流园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包括新建集装箱装卸场、露天堆场、1#跨线#大宗物资库,以及新建综合能源站1座,维修改造既有建筑物面积14000平方米,专用线铁路改造以及园区配套基础建设。
“淮北零碳智慧物流园以铁路为核心运输方式,以综合性、智慧化、零碳绿色为差异化竞争力,力争打造皖北地区一流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物流园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未来,园区还计划投建重卡换电站,并积极引入新能源运输车队,逐步以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公路运输方式,让老矿区焕发“新”活力。
作为安徽省化工产业重点市,淮北市正加快推进煤炭从基础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实现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位于临涣化工园区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生动案例。
“我们利用煤焦化电一体化产业优势,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趋势,全力发展化工产业项目,进一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该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焦炉煤气制取乙醇的大规模生产,促进了钢铁、能源、环境等行业的低碳化融合发展,实现由“黑”转“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园区与我们关联企业10余家,上游有焦化企业,下游也有几家招商引资企业以乙醇为原料。”该企业负责的人介绍,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今年投资3亿元建设了附加值更高的乙基胺厂,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全面向精细化工进军。
同样看中了该园区蒸蒸日上的“产业生态”的,还有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来自江苏泰州,主要生产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醛等化工产品。公司制作的胶黏剂纯度达99.99%,达到行业领先的电子级标准,可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落户这里,主要看中园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瑞柏新材料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甲醇是我们主要的原料,园区内的临涣焦化可满足供应,蒸汽是我们最主要能源,园区内的中利发电可实现蒸汽直供。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成本。”
位于苏豫皖三省交界的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原是从事焦炭、甲醇等煤炭粗加工的单一园区。近年来,该园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聚焦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加快融入长三角分工协作体系,目前已形成电子化学品、功能助剂、高端药物中间体、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坚持走好转型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未来,这座昔日“煤城”将不断激发高质量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做好“四链”深层次地融合大文章,加快建设“五宜”幸福淮北。(郝乐 田雨)
淮北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诞生地、驻扎地,也是人民群众支前工作的核心区。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新兴起的产业欣欣向荣。以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小推车”精神为指引,新时代的淮北大地不断开出新质生产力之花。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还原的淮北群众支前场景/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 摄
11月14日至15日,由淮北市委网信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心‘淮’发展,澎湃向前”——长三角媒体大V淮北行圆满举办,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各大城市的主流媒体、知名网络大V齐聚淮北,探访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源泉。
据《中国淮北地方党史》记载,淮海战役期间,淮北地区共支援粮食近 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军鞋33.64万双,大车2.4万辆,土布3.2万尺,牲畜6.48万头等大量物资,还组织了1.8万副担架,动员了10.8万名担架民工,并汇聚了超过40万名的支前群众。
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前,讲解员胡汝航告诉澎湃新闻(),这里也是始建于唐代的文昌宫所在地,是唐宋学子求取功名,拜谒神灵的地方。淮海战役时期,根据指示,在文昌宫成立了由、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
胡汝航介绍,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品牌,还特色设计开放了“淮海英雄”研学旅游课程,2023年全年,研学课程覆盖青少年学生约3万人次,接待游客31.6万人次。
而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所在地临涣古镇,是一座拥有三千余年历史的古镇,是“安徽十大旅游古村镇”之一,安徽全省经济发达改革试点镇,这里的发展巧妙融合了红色旅游特色,将茶文化与非遗表演艺术结合,并特色形成了乡村治理“一杯茶”调解工作法,不断擦亮“千年古镇、水韵临涣”的金字招牌。
同样坐落于淮北濉溪老城的区域,新四军第四师部旧址与濉溪支部旧址等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旅游景点,正以匠心独运的方式,将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资源相融合,逐步蜕变成为淮北地区的商业中心、康养中心、文旅中心。
除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外,当下的淮北正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过程中,新时代淮北人始终继承发扬“小推车”中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杨扎根化工行业,一干就是近20年。
11月15日,在临涣化工园区内,张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2006年,21岁的他在涣化焦化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像《大江大河》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他也亲自见证了化工行业的巨变,经历了煤炭企业转型的阵痛。
干化工是枯燥的,作为副总工程师的他要学习掌握焦炭产品转型过程中的所有专业相关知识,机电专业出身的他又自学了化工专业,到各地学习先进化工设备的使用。“所谓的坚持到最后就已经是自己的习惯了,遇上问题,处理问题是我的常态。”他讲述,企业具有400多名员工,和4个高效运作的车间。为确保生产不间断,公司实行四班轮换制。身为副总工程师的他责任重大,几乎全天候待命于工作岗位之上。
得益于诸如张杨这样的淮北人的不懈努力,淮北走出了一条“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发展之路,全球顶级规模的60万吨乙醇生产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该公司于2011年 4 月注册成立,总投资44.5亿元,占地620亩,系万顺新材(股票代码:300057)旗下江苏中基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子公司,基本的产品为汽车动力高精铝板带、电池铝箔、储能电池铝箔、3C铝箔等。
副总经理陈勇介绍,公司从7毫米厚的铝板带做起,经过冷轧、箔轧、分切、退火等多工序加工,到现在能做出厚度为0.0045毫米至0.009毫米的高精铝箔。随着小小铝板带附加值的持续提升,该产品已成功跨越地域界限,远销至美国、欧洲、韩国及印度等众多海外市场。
淮北市南湖湿地公园十七孔桥在夕阳的照射下,呈现“金光穿洞”景象。通讯员 牛旭东 摄
矗立于南湖中的“淮北煤田第一钻”,见证了淮北市烈山区的沧桑巨变。该区因开采煤炭、山石而辉煌,也饱受资源枯竭的困扰。如今,烈山区“旧貌换新颜”,曾经的矿区处处皆风景。
11月7日,烈山区入选2024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成为皖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区。该区是如何抓住全域旅游的风口,实现资源枯竭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记者近日前往当地进行了采访。
荀子云:登高望远。登高不仅望远,也能望到最美的日出。在皖北就有这么一个好去处。龙脊山位于烈山区东部,泰山西南余脉在此融入平原。这里重峦叠嶂、蜿蜒曲折,因酷似龙脊背而得名。龙脊天路,宛如缠绕在龙脊山上的丝带,深受自驾游客的喜爱。
“早就听说过‘龙脊天路’,今年国庆假期,我就带着老伴游玩过,这里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来自江苏徐州的游客冯原华和记者说,从徐州市到龙脊山仅1个多小时车程,上午沿着山路看风景,中午品尝当地农家美食,下午参观石榴博物馆、明清石榴园,临走时再买点石榴、红薯等土特产,一家人满载而归。
原先,石榴博物馆和明清石榴园“藏在深山无人知”,龙脊天路成为网红打卡地后,盘活了烈山区特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
“以旅游业为引擎,推动资源有机整合和产业融合共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烈山区文旅体局局长朱赟琛说,要想成为一个让游客来了还想来的地方,一定要具有全域发展思维。该区聚焦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养融合,不断丰富新业态和新产品供给,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业产区变景区。
近年来,烈山区先后举办15届石榴文化旅游节、8届七彩和村梨花节、6届南湖梅花旅游文化节和3届地锅鸡美食文化节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文旅活动,全方位展现烈山全域旅游发展新貌,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今年国庆前后,恰逢石榴文化旅游节期间,该区首届华东地区越野车巡游暨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成功举办。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全家旅游。根据外地参赛者抵达烈山和离开的情况去看,近三成外地观众和选手逗留时长超过3天,南湖、天街、草庙等地成为选手赛后游玩的好去处。
灵璧姑娘周慧慧是越野爱好者。一个多月前,她慕名来到龙脊山,在一辆由越野车改装的咖啡吧里,做起了“旅咖”。“这里太美了,没想到老家附近也有如此秀美的山水。”周慧慧说,她身边有一群年轻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秉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烈山区打造了赵集二级扬水站、四眼井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明清石榴园、赵瓦房古民居、龙脊山等独具文化魅力的景点景区。“石榴”旅游IP,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文化活水。
“旅游+”的推进,不仅激发了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也让全域旅游发展有了更多落脚点。“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农业、教育、健康休闲等产业,只有以创新的方式实现有机结合,才会产生‘1+1﹥2’的聚合效应。”烈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方惠告诉记者。
距离远、多而散,是皖北各地景点的共性问题。以烈山区为例,境内有龙脊山、鹰山、青龙山、烈山等十几座山,各类红色景点、农旅景点、博物馆等数十处。过去,景点之间互不关联、路途遥远。
“景点规划建设不足,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链条。”朱赟琛说,全域旅游要跳出狭义的旅游概念,不再限于各个景点景区。经过探索,烈山区决定打破地域边界,先依托四季榴园景区,把乡村旅游串联成线,统一规划。
四季榴园景区位于烈山区烈山镇榴园社区,当地盛产石榴,景区内有龙脊天路、明清石榴园、中国石榴博物馆等景点。“山里的好货出去难”,这句形容山区的话,也曾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烈山区。没有好路,2万亩高品质石榴卖不上价,石榴博物馆设施陈旧,游客稀少。
2021年至2022年,烈山区申请各类专项资金共计15.3亿元,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改造后的中国石榴博物馆,更突出石榴历史与文化主题,陈列各类珍贵文物展品500多件,展示历代文人有关石榴的诗歌、文章数百首(篇),各类石榴主题的文创产品新颖独特、琳琅满目。今年前10个月,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龙脊天路全面升级,铺设30余公里沥青路,标识标牌、停车场、公厕等设施一应俱全。2022年刚一开放,就受到众多自驾游爱好者和摩友的喜爱,口碑相传,让昔日的荒山野岭瞬间火爆。去年12月,龙脊天路被认定为第二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
烈山区还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与陕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亲子乐园、云端露营、星空泡泡屋等多个娱乐项目,进一步丰富四季榴园景区的旅游业态。
铺开烈山区旅游手绘地图,以“G3京台高速”为轴,西侧是以南湖公园为代表的湿地景区,东侧向北延伸出一片青翠,南庄杏树林、明清石榴园、八里岗水库等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景色秀丽,往南则有七彩和村景区等生态人文景区,以及正在建设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草庙纪念馆、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等红色农旅融合项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目前,《淮北市烈山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设计》《烈山区龙脊山策划暨总体设计》《十里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规划》《草庙村红色旅游提升规划》等编制、评审工作先后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全方面推进。今年前三季度,该区接待游客量243.5万人次、旅游收入1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2%、15.4%。
“一根井绳十八斤,有女不嫁南庄村。”曾经,这句当地民谣戳中了烈山区烈山镇南庄村人的两个痛处。
南庄村位于烈山镇东北部,四面环山,山高“水远”。“过去很缺水,全靠打井取水。”南庄村党总支书记徐迢玉和记者说,一个痛处是山区打井要打很深才可以找到水,因此井绳又粗又重,提水很累;另一个痛处是连吃水都困难的地方,日子不会过得有多好,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进来。
穷则思变。前些年实施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让南庄村实现“吃水自由”;2021年换届以来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南庄村夯实了党建根基,党总支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提升;全区旅游“一张图”,让闭塞的南庄村融入发展大潮中,沿着新建道路,15分钟就能到达烈山镇政府。
烈山区在发展全域旅游时,融入共享理念,让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南庄村迎来“蝶变”。
2022年5月,烈山镇党委牵头,当地14个村(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各拿出4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入股联营成立集体经济公司,委托陕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运营四季榴园景区。
资金变股金、村集体变股东。去年,南庄村等14个村(社区)各自获得分红5万元。
“往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在村“两委”会议上,徐迢玉信心满满地对大家说。
今年3月,南庄村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村里正立足特色资源,切实抓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紧跟全域旅游发展步伐,快速推进“石头民宿”建设,争取早日吃上“旅游饭”。
烈山镇榴园社区通过发展乡村民宿、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等业态,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古饶镇草庙村打造红色文旅,深耕研学资源;宋疃镇和村社区统筹集体收益和乡村振兴资金,探索旅游开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烈山区,各镇村既按全域旅游“一张图”推进,实现跨“域”联营,又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不搞千村一面、千景一面。
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22元,增长7.5%,旅游富民成效显著。
“烈山从老矿区走来,依托治理修复后的山水资源,精心打造‘山水新城、美丽烈山’文旅品牌。今后,我们将守好‘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促进生态和旅游协同发展。同时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注重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加快全区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全域旅游新高地。”烈山区副区长胡晓欣表示。(记者 武长鹏 吴永生)
淮北市杜集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出每月党群服务清单,把群众需求、周边资源、服务项目有机融合。该区还打造村组网格员为主体,包村干部、辖区民警嵌入的“农村微网格”。“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将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等方面着手,加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更看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探索出符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有效路径。”杜集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娟表示。
“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教育现实问题如何破解?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积极探索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通过“强校+弱校”“高校+新校”“名校+分校”等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同向同行、携手并进,全区义务教育焕发新生机。
“和两年前相比,我们学校变化可大了。”11月7日,淮北市相山区土楼小学校长闵明月向记者介绍说,运动场变为红绿相间的硅PU球场,每间教室都配有一体机智慧黑板,最大的变化还是教学教研、学生活动——通过“强校+弱校”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农村学生视野得以开阔。
当天下午,土楼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在运动场进行趣味计算接力赛,同学们在比赛中感受到运动乐趣和数学魅力。
“在体育课中融入数学教育,以及前不久引入的软式棒垒球运动,这些都是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与土楼小学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后,开展结对帮扶互助工作的具体体现。”土楼小学体育教师宿树强说。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2022年9月起,土楼小学英语教师冯悦悦在淮北市一实小挂职任教,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还学到了优秀班级评比等管理办法。今年秋季开学后,冯悦悦把两年来所学运用到土楼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并把先进的理念传递给身边教师。
相山区通过“强校+弱校”改革,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力度,在保持学校现行体制机制不变情况下,已组建3对帮扶型教育集团,由牵头学校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整体提升。
走进江苏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实验学校,美丽校园的背后更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过程中,我们充分的发挥江苏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资源优势,在校本培训、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师成长和业务水平提升。”该校校长丁永刚说,教学质量口口相传,招生两年多来,学校虽处城乡接合部,但在校生已达1204人。
相山区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建设、高校托管”办法,先后与淮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4个合作型教育集团,引进高校专业教育团队,打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优质公办学校。2022年“高校+新校”办学模式实施以来,相山区新增学位7440个,在校学生3813人,吸引1147名非淮北户籍学生来相山上学,占比30.08%。
相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汪玲玉和记者说,相山区还以优质学校为核心,推行“名校+分校”改革,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办学模式,成立5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6所分校,集团内实行“学校、师资、招生、资源、财务、教学”六统一,形成优质教育跨片区、广覆盖格局。
淮北市翠峰中学是相山区新建中学,2022年9月招生以来采取“省示范高中+新建初中”模式托管运行,淮北市第一中学年级组长周鑫担任该校校长。
“托管两年多来,我们把淮北一中软硬件资源向翠峰中学倾斜,把一中‘四雅’课程导入并结合实际改为‘三雅’课程,教学生做追求高雅、言行文雅、生活优雅的翠中人,全方面提升综合素养。”周鑫说,前不久,学校多名学生在淮北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夺得中学组多项短跑冠军。
近年来,相山区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部署要求,充分的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示范引领、补齐短板、协同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从满足学生“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改革过程中,相山区打破教师交流限制,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行集团内部教师跨校执教,建立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双向交流、互派轮岗制度,促进校区间教师良性流动、一体发展。
针对成员学校教研能力偏弱问题,相山区发挥集团总校孵化功能,由牵头学校组建教研联合体,分学科成立教研中心,创新开展主题教研、跟踪教研、沙龙研讨、专题讲座等,组织集团教师研究课标教材,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联盟多元课程教学体系,把好的教育方法的理念输送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
根据各集团年度目标任务,相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集团化办学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校园文化营造等,推动集团学校基础条件整体提升。目前,相山区建成教育集团12个,涉及20所学校,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0%;在校学生23173人,占比60.7%。今年3月,相山区获评第二批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徐灿灿)